当前位置:首页 > 轮播图片新闻 > 正文

《重庆日报》整版关注潼南 | 探寻潼南“一镇一宴”

发布日期:2023-10-10 11:59 来源:重庆日报
摘要:如题

《重庆日报》整版关注潼南 | 探寻潼南“一镇一宴”

10月10日

《重庆日报》整版关注潼南

刊发

探寻潼南“一镇一宴”


👇

图片
版面一览

图片

10月10日《重庆日报》第8版



2022年川渝两地


9月下旬,潼南在全区启动探寻潼城“一镇一宴”活动,要求每个镇街,梳理挖掘一桌特色宴或几个特色菜,把潼南地道美食推介给外来游客。

目前,各镇街的“一镇一宴”探寻得如何了?找到了哪些地道美食?这些美食是怎么做的?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?



图片

蔬菜宴

蔬菜宴
潼南结合产业创新的代表作

桂林街道将凯斯贝尔酒店的蔬菜宴推介为街道“一镇一宴”菜品。

潼南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,是渝蓉两地的“菜篮子”和“后花园”,享有“中国西部菜都”的美誉。桂林街道又是全区发展最早、面积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,常年种植蔬菜3万亩,年复种面积10万亩、年产蔬菜45万吨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为蔬菜宴的诞生、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。

传统的蔬菜烹调手法是炒、白灼、凉拌,加上川菜重油重辣的特性,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蔬菜本身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成分。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蔬菜的本味和口感,潼厨餐饮改用汤锅的形式烫制,结果大获成功。

2013年,为了弥补纯蔬菜宴过于清淡、菜品单一、食用体验不好的缺点,潼厨餐饮研发团队先后多次对蔬菜宴进行了升级创新。为了增加可吃性,在原本纯蔬菜的基础上增加了土猪肉、鲜切牛肉、乌鱼片、红沙鱼等荤菜,初步探索出了“突出潼南特色、紧扣蔬菜主题、适度荤素搭配、确保品质新鲜”的桂林蔬菜宴产品理念。

2018年,潼厨餐饮研发团队全新升级蔬菜宴,升级后的桂林蔬菜宴有四大特点:一是味型丰富可选,为了迎合不同喜好的顾客,研发了松茸山泉水锅底、番茄锅底、土鸡汤锅底等多种味型的锅底;二是食材品质提升,在食材上形成了有机蔬菜+土货荤菜+野生菌+海鲜产品的产品结构;三是药食同源同补,增加了田七苗、养心菜、板蓝根、藏红花、一点红、柴胡尖、石斛苗等药膳类食材;四是开发衍生产品,为了体现蔬菜之都、柠檬之乡的特色,研发了蔬菜面条、蔬菜包子、蔬菜饺子、柠檬茶、柠檬冰粉等茶饮和小吃产品。

图片

桂林蔬菜基地 摄/李显彦

近年来,随着桂林蔬菜宴的成长和发展,蔬菜宴作为一种健康饮食新时尚,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推崇。桂林蔬菜宴已成为潼南各大中高档酒店的一道招牌宴席产品,在接待国内外贵宾,展示潼南良好形象,宣传潼南特产特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桂林蔬菜宴是潼南发挥农业优势和产业结构创新的1个特色主题宴产品,是当之无愧的潼南创新菜代表作。

桂林街道党工委书记王芙蓉表示,“潼南一桌蔬菜宴,绿色能量补给站”,蔬菜宴给大家传递的是“吃出绿色、吃出美味、吃出健康”的生活理念,街道将围绕潼南一桌蔬菜宴延伸农业产业链,做大做强做优“潼南绿”品牌、孵化高端小众蔬菜品牌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
目前,街道所辖8个村(社区)联合已成立甲天下集体经济联盟,抱团打造千帆别院共享农庄,区农投集团拟投资打造蔬菜书院共享农庄。共享农庄集餐饮、住宿、娱乐、研学等于一体,可根据市民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代种蔬菜、代养家禽、代管果树、代租房屋、配送产品和各类定制化服务,游客可到现场参与种植、采摘、加工过程,感受从田间到餐桌的蔬菜宴标准化流程,使其在蔬菜基地真正体验干田地活、吃田野菜、住田间宿、赏田园景的田园“蔬食”生活。


图片

新胜镇村民邀请客人吃罗盘山美食

罗盘山三宝
食材质好量少难买,看当地如何破解

在地势平坦的潼南区,新胜镇难得有一座海拔500米的罗盘山,是全区第二高的山。更难得的是,罗盘山还有“三宝”:罗盘山生姜、罗盘山黑猪、罗盘山贡米,它们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。

罗盘山为什么盛产好食材?新胜镇党委、镇政府在这次探寻潼城“一镇一宴”活动中,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。其主要原因是,山上种植贡米的水田,主要集中于海拔450—550米之间,其水状如米汤,且常年不清,矿物质含量丰富,加上山上昼夜温差大、日照时间长,农产品口感也就更好。

以生姜为例。罗盘山生姜采用挖洞种植方式,其最大优势就是无筋爽脆。其原因是:山上土质松散,生姜生长过程中受挤压力较小,就不易长筋。正因如此,现在市场上的仔姜卖五六元一斤,罗盘山生姜却能卖到20元一斤。

罗盘山“三宝”种养历史悠久,新胜镇推出的菜品也是当地传统制作方法:生姜就是简简单单地做泡姜,用凉开水、盐、花椒、白酒制成盐水,泡一至两天就吃;黑猪老腊肉则主推腊猪脚炖风萝卜,在吃的头一天,用稻草将腊猪脚缠紧包严,放在田里浸泡一晚,有利于去除烟熏味。

近年来,随着农民工大量外出,新胜镇党委、镇政府也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,就是“罗盘山三宝”规模较小,产量不高、商品率极低,市场流通明显不足。

新胜镇党委书记王德强介绍,他1998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就在新胜镇,最后兜兜转转回到新胜镇,发现罗盘山生姜的种植面积、罗盘山黑猪出栏量都远低于20多年前。那时候,罗盘山的生姜种植面积有6000亩左右,现在只有1000多亩;那时候,罗盘山及周边村庄,甚至附近的安岳、大足等地都养罗盘山黑猪,现在,散养户仅200余户,罗盘山黑猪年出栏量只有2000头左右。

为让这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发挥更大作用,新胜镇现已采取措施:一是争取市畜牧科学院技术指导,已顺利开工罗盘山黑猪保种场建设,占地1500平方米,年存栏黑母猪120头、公猪12头,投产后能极大优化罗盘山黑猪“保种、育肥、加工、销售”全产业链;二是与重庆文理学院合作,实施技术更新迭代升级。引进中以合联(重庆)实业有限公司规划设计潼南区富硒生姜现代化农业产业园;三是与市农科院合作,选育优质水稻品种,新培育罗盘山贡米种植大户5户,将新增罗盘山贡米产业基地1000亩。四是8个村居抱团发展集体经济,成立青逐农业公司,新青荟统一运营三大地标产品。


图片

檬子豆腐

檬子豆腐席
留住70年代的回忆

龙形镇党委、镇政府,将檬子坝“夜冇收”豆腐席选为“一镇一宴”。

“夜冇收”有多少道豆腐菜?

“总共16道!”“夜冇收”老板周进士数到,“家常豆腐,怀胎豆腐,腊香豆腐,烂肉豆腐,鱼香豆腐,麻婆豆腐,豆腐渣,豆腐丸子,宫爆豆腐……”

他说,“夜冇收”是他1993年创办的,至今已整整30年。这16道豆腐菜,有一部分是当地传统做法,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原创的。

他认为,“夜冇收”能经30年而不衰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其豆腐席寄托着当地人的回忆。

那时候,檬子坝还是个独立的乡,场镇有口龙王井,井水好,做出的豆腐好。那时候,土地刚刚下放到户,许多人选择把磨豆腐作为副业,他们把制成的豆腐挑到周边各个村庄去卖,挑到周边茶店(现龙形镇)、飞跃及合川龙凤、赤水、二郎等集市卖,豆腐渣则用来喂猪、喂鱼。

高峰时,檬子坝老街几乎家家户户都磨豆腐,靠磨豆腐供娃儿读书、摆脱了贫困,因此,豆腐至今都是当地居民必不可少、最爱的一道菜。

可惜的是,檬子坝老街现今只剩两个豆腐作坊和“夜冇收”等几家豆腐馆。

“檬子坝豆腐是我们龙形四宝之一。”龙形镇党委宣传委员胡江介绍,另外三宝分别是:龙形峡漂流,堪称“渝西第一漂”;潼南第一高峰龙多山,适宜开展登山活动;5000亩水果,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采摘。

胡江表示,下一步,他们将用好四宝资源,开展登山、漂流、采摘水果、吃檬子坝豆腐等丰富乡村旅游活动,吸引游客到龙形体验农旅融合生活,把檬子坝豆腐打造成为潼南的一张美食名片。


图片

太安鱼

太安鱼和小煎鸡
一个开遍全国,一个只此一家


太安镇诞生了两道名菜:太安鱼和小煎鸡,均是潼南区的美味担当。有所不同的是,太安鱼开遍了全国,小煎鸡却只此一家。


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安鱼技艺传承人郑长春介绍,太安鱼是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,其正宗做法是:选取花鲢切成坨坨,用红苕粉包裹下油炸焦黄后捞起,之后下泡姜、泡辣椒、泡萝卜炒一下,再放清水烧开,放入鱼块煮15分钟。

郑长春说,太安鱼的灵魂在于泡姜、泡辣椒、泡萝卜等“三泡”,尽管做法简单易学,全国各地都有太安鱼这道菜,但因“三泡”难以媲美太安本地,做出的太安鱼与在太安本地吃到的太安鱼,还是有不小的差别。

太安位于原成都到重庆老路之间,那时候G93成渝环线高速没有通车,早上出发的货车司机,无论从成都到重庆还是从重庆到成都,到太安时都在中午左右。因此,上世纪80年代,随着货车增多,太安镇公路沿线涌现出了一家又一家的太安鱼馆,最多时有60多家,现在还有47家。

随着货车司机的口口相传,太安鱼也开遍了全国各地。目前全国各地的太安鱼馆大概有1.8万家。

太安镇还有一个火了近30年的菜馆“惠林小煎鸡”。与太安鱼不同的是,“惠林小煎鸡”只此一家,潼南各菜馆虽然也有小煎鸡这道菜,但口味相距甚远。

“惠林小煎鸡”火到什么程度?在店里吃过小煎鸡的外地人,大多会再打包一份回去。就是这种吃了还打包走的,生意好时每天要卖三四十份。

“惠林小煎鸡”传人冉红梅介绍,“惠林小煎鸡”难仿制的主要原因是,这是一道创新菜。他父亲冉林原本在潼南罐头厂当厨师,上世纪80年代工厂倒闭失业后外出打工,1995年,冉林回家开菜馆,创新了这道菜,并从他的名字冉林和老婆的名字王惠勤中各取一个字,将这道菜命名为“惠林小煎鸡”。

冉红梅说,“惠林小煎鸡”难仿制,除了制作工序复杂方面的原因,还有食材方面的原因。“惠林小煎鸡”对食材要求严格,用的鸡必须是半年左右的本地土鸡,青椒也尽量用本地青椒。

目前,探寻潼城“一镇一宴”活动才启动不久,其它镇街还有哪些地道美食?还有怎样的美食故事?敬请期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