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实践动态 > 正文

发现潼南之美 | 陈德福:眼盲心不盲 自立更自强

发布日期:2021-12-07 10:36

在健全人的观念中,视觉的丧失意味着无尽的黑暗,生存的困难和对光明的渴望就已经压得人喘不过气来,赚钱养家更是难以想象。然而,在古溪镇熊家村,有这样一位盲人,失明并未使他消极对待生活,而是向黑暗挑战,不但以乐观的精神独自生活,还以惊人的毅力做着常人都难以坚持的农活,他与命运抗争、自强不息的精神足以感动每一个人。

今年64岁的陈德福,因家庭遗传性眼疾,被鉴定为视力一级残疾,现已失明10余年,至今未娶,是村里的五保户。本可以靠着政府的救济生活,可他却借着国家的好政策,再加上自身的踏实肯干、种地养猪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致富的路上。

“我眼睛虽然瞎了,可以用手摸、耳听、鼻闻,总会想出办法来做好每一件事情。”

1.jpg

陈德福将红薯洗净煮熟后用来喂猪。

近日,记者跟随区残联工作人员来到熊家村走访慰问,在乡道上见到了陈德福。只见他肩挑箩筐、手持锄头,头也不回地走向自己的红薯地。乍一看,看起来与常人无异,只不过倒拿着锄头,时而轻敲着地面,锄头手柄因长时间用来探路,都已磨成一个光滑的斜面。陈德福笑着解释:“我每天出门干农活,所以锄头就成了我第二个‘盲杖’。”

在地里干农活时,陈德福双眼看不见,他便用手摸索到红薯藤再挖,粗糙的手指沾满了泥土,也丝毫不在意,因为手就是他感知世界的另一双“眼睛”。虽然比常人用时更多,但他很快就挖够了红薯,收起工具又赶紧往回赶。

“我得快点回去,把这些红薯洗好煮好,把猪喂肥起,卖个好价钱。”陈德福高兴地告诉记者,今年他养了7头猪,因为长得好,很早就被客商预定了,估计年底能卖3万多元。陈德福回到家,清洗红薯、削皮、切块、烧水、下锅、煮猪食、然后喂猪……这些对正常人来说并不难的活,他却可能因为找不到用具或地方而摸索很久。“我眼睛虽然瞎了,但身体其他器官没有残废,我可以用手摸、用耳朵听、用鼻子闻,总会想出办法来做好每一件事情。”陈德福自信地说。记者注意到,他的脸颊和鼻子虽然被寒风吹得通红,可脸上却始终挂着憨厚的微笑。

陈德福带着大家来到他的菜地,各式蔬菜鲜嫩欲滴,长势喜人。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,这里是莴笋,哪里是儿菜;这里的菜长得好,哪里的菜还不能摘,都被他牢牢记在了心里。他告诉记者,由于独自生活,各种农活都由他一人承担,所以每天5点鸡一叫就起床干活。“懒懒懒,饿得喊;勤勤勤,吃不赢。”这句话他时常挂在嘴边,他坚信,眼睛看不见也不是啥“天大的事”,只要多花时间、勤劳肯干,一样能改变贫穷的生活。

“我只要还能干农活,就会一直干下去,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。”

陈德福告诉记者,最初他只是患有夜盲症,随着年龄的增大,病情越来越不乐观,眼看着世界一点点失去光彩,他的心也跟着跌入谷底。双眼彻底失明后,他回到熊家村老家,弟弟妹妹们都在外打工,他便一个人消沉度日。

2.jpg

陈德福赶往地里挖红薯。

村支“两委”得知陈德福的情况后,向区残联作了汇报。区残联经过调查核实按规定帮他办理了残疾人证,申请生活补贴,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重振生活信心。渐渐的,陈德福凭着一股志气和韧劲,开始靠手、耳、鼻代替眼睛劳作。前几年虽然挣得不多,但也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——眼盲并不可怕,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。

在区残联和村支“两委”关怀帮助下,陈德福一边学习一边开始喂养生猪,种植了更多的玉米、红薯和蔬菜,村里各种农活样样精通,无不让人感到惊奇。“别看老陈眼睛看不见,但他人勤快,肯下力,啥子都做得有模有样的,我们都很难做得到他那么好。”周围村民谈起陈德福,都竖起了大拇指。

等陈德福忙完农活,区残联理事陈道忠才有机会将慰问品交到他手中。陈德福接过米和油,脸上笑开了花,不停地表达着感激之情。他告诉记者,残联工作人员经常送来各种生活物资,嘘寒问暖,生怕他吃不饱穿不暖,简直比亲人还亲。

“老陈,你每个月都有低保金,何必还这么劳累呢?”针对左邻右舍的奉劝,陈德福说,“我虽然双目失明了,看不见东西,走路、干活都很困难,但我身体还硬朗,还能干农活,我不能老是依赖政府过日子,要尽最大努力减轻国家负担。我只要还能干农活,就会一直干下去,争取把日子过得更好。”说到这里,他的眼里仿佛有光。

3.jpg

陈德福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。

在人生路上,陈德福每走一步,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十倍甚至百倍的艰辛,却硬是靠自己的双手,照亮前行的路,闯出一片天。

陈道忠被陈德福自强自立的精神深深感动。他表示,要把陈德福自强不息、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播给全区6.2万残疾人,鼓励残疾人群在困境中进取。今后将更加关注盲人生活,加大助残惠残政策的宣传并落实到位,温暖盲人的世界,也将通过活动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生活的不易,呼吁社会关注、关爱残疾人。

(本文来源:徐肯 刘文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