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潼城潼阅”活动走进琼江小学。
课间阅读。
为小读者们分享儿童绘本故事。
共享“悦”读。
微信读书。
核心提示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,让人得到智慧启发,让人滋养浩然之气。”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:“深入推进全民阅读。”这是自2014年以来,“全民阅读”连续第九年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彰显着全民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。
全媒体记者谭春兰徐明鸣
人间四月天,最美读书时。
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,我们循着书香,走近阅读:从田间迈入云端,农家书屋让农民生活“阅”来越精彩;遍布社区街巷的公益书房,让文化服务更普惠精准;有声阅读从“听书”到广播剧,刷新人们对“耳朵经济”的想象……近年来,以“书香中国”全国阅读活动为引导,潼南围绕全民阅读,利用读书节、读书月、读书周、阅读日、好书推荐等形式,开展了系列特色鲜明的阅读活动,全民阅读正成为潼南的文化风景。
春日阅读,万物复“书”
从读书中获得新知,在阅读中享受快乐,昨日,记者在潼南新华书店、区图书馆、中学校园,处处可见沉浸在文字海洋的读书人。
记者在202路公交车上看到,车厢内的大部分乘客都在盯着自己的手机看,其中一位女士正在看电子书。“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;这个道理,我是工作之后才领悟到的;人一旦进入工作状态,时间就不再受自己的控制。爱书者只好见缝插针,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阅读。”这位女士说道。
对于今年65岁的李美兰来说,每天泡上茶,带着茶壶到奋进广场区图书馆分馆看上一会报纸、图书,是退休后生活重要的一部分。
“这里图书、报刊种类非常多,我可以了解很多新资讯、新知识,对我们老年人有很大帮助。”李美兰说,不仅是硬件设施,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。
“都说活到老,学到老,多看书多读报,这样跟我的孙子在饭桌上都有聊不完的话题。”李美兰笑呵呵地说。
位于正兴街的新华书店则是潼南爱书人的天堂,在这里看书的、购书的、休闲的随处可见。繁忙的生活中,人们在闲暇之余,在这里放慢脚步、沉静心态,在书海中自由翱翔。
李劲波是潼南实验中学的一名学生。“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。通过阅读,我读到了战国时期,我看到西方世界。”他说,想阅读更多的书,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,读历史,学哲学,将来像路遥一样当作家。
“现在区图书馆地方大,藏书多,想看啥子书自己去找就得行了,还引进了朗读亭、电子书等新设备,可以24小时来图书馆借书。”潼南中学退休教师张文龙,在区图书馆有几十年的阅读史了,他是图书馆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者。区图书馆像他一样的“忠实粉丝”不在少数。
农家书屋 让生活“阅”来越精彩
在农村地区,读书难、看报难一直是个顽疾。然而,自农家书屋工程启动以来,短短几年时间,208间农家书屋遍及潼南广袤农村,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浓浓书香。
春光里,菜地忙。匆忙吃过午饭,王大爷就忙里偷闲,翻看起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书。“现在种蔬菜,技术是关键。”到农家书屋阅读,或者借了书带回家看,已经成了他平日里的习惯。
走进上和镇团山村的农家书屋,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农业种植、特色养殖、世界名著、法律知识等书籍。
“书屋刚建起来时,书还不多。”王大爷坦言,当时一些农业种植方面的读物,不仅技术落伍,还不对口,“我们种大米的人,去看种麦子的书,风马牛不相及嘛!”他嘿嘿一笑。
随着阅读需求的不断增长,村民对农家书屋的借书时间、新书更新等问题,有了更高期望。
记者了解到,目前我区各农家书屋拥有图书期刊少则上千册,多的达3000余册,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家书屋有155个村及310个外借点,除此之外,我区每年定期都会为农家书屋免费配送一批新书,并按照农民“读得懂、用得上、留得住”的原则,精准配置图书。
“现在书籍更新快、更有针对性,关于本地农作物的书增加不少,通俗易懂、图文并茂。变化特别大。”看着不同种类的书籍摆上书架,王大爷感受真切。
农家书屋不但受到农户们的欢迎,村里的很多孩子也是这里的常客。
和城市孩子相比,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,农家书屋是他们接触外界的重要桥梁。
“放学后,很多孩子都会来书屋上自习、看书。”该书屋管理员告诉记者,孩子们的父母多在外务工,农家书屋往往成了孩子们的“第二课堂”。
“这里有很多书,我都喜欢看,每天到这里看书,可以学到很多知识,感到很有趣,课余时间也充实了。”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小玉林,是书屋里的常客。
“我很喜欢《一千零一夜》里的故事,有时候我能一口气读完好几个呢!”他说,最喜欢故事中阿里巴巴的淳朴善良,爱护穷人,还不贪财。
“村村有书屋,户户飘书香”,农家书屋的建成,解决了当地农民看书难、读报难的问题。随着全民阅读的服务网越织越密,书香飘向潼南的每个角落。
听书:唤醒被遗忘的阅读方式
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,人们的工作、学习压力越来越大,能够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不断被挤压,尽管许多人有着读书的渴望和冲动,但能在安静的时间里沉浸于书香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却也应运而生——用耳朵“读书”。
“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的新增长点。”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《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》显示,2020年,我国国民的听书习惯进一步养成,有31.6%的成年国民形成了听书习惯。
“1975年二三月间,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,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,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……”打开听书App,戴上耳机,这成为了潼南人张跃的新习惯。
自大学时代起,张跃就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,可上班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让他几乎没有时间翻开书本去阅读。
于是,每天的上下班路上,成为了他的“充电”时间。
“我觉得语言比单纯的文字更具感染力,一些优秀作品用声音演绎出来,会让书中的人物鲜活起来,更能让读者置身其中。”张跃喜欢历史,这段时间,他已经听完了《明朝那些事儿》《这里曾经是汉朝》《话说宋朝》等一系列长篇历史小说。
听书为什么会这么流行?在很多阅读爱好者眼中,方便快捷、轻松愉快、解放双眼是选择听书最重要原因。无论是在乘坐交通工具的路上,或是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,又或者是躺在床上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,听书都能让你随时随地实现阅读的愿望。
和张跃一样,随着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“听书”一族。
“去年我一共听了19本书。”做自媒体工作的张女士,总爱一边干家务一边听财经方面的书籍。她说:“现代人每天的工作都是对着电脑,眼睛和颈椎都非常疲劳,休息的时候再也提不起兴趣去好好读书了,所以这个时候换耳朵上场,感觉特别放松,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枯燥。”
睡觉前、做饭时、做家务时……“听书”打破了阅读的门槛,在现代人越显碎片化的生活中找到了生长空间。
从无书可读的蒙昧年代,到现在图书馆的书琳琅满目、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爱书人开放;从单一的纸质阅读,到电子书、有声阅读等现代化气息的全民阅读……潼南人的阅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