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春贵
书院,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,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、研究学问的场所。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,唐贞观九年(公元635年)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,为较早的私人书院。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、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,唐玄宗开元五年(公元717年),于东都洛阳乾元殿东廊著书,号“乾元院”,开元六年将“乾元院”改名为“丽正修书院”,开元十三年改称“集贤殿书院”。
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在五代末期基本形成,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。北宋初年,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,由商贾、学者自行筹款,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,或置学田收租,以充经费。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、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、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、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,他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,教学大多采取自学、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,目的是教育、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,而非应试获取功名。
元代书院遍及各路、州、府,总数达到408所,专讲程朱之学,并供祀两宋理学家。明朝初年书院转衰,直到王阳明出,书院再度兴盛。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,多为参加科举而设。到了光绪二十四、二十七年(公元1898、1901年),光绪皇帝两次颁布《改书院兴学校谕》,诏令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,各府、厅、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,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。1905年,诏令废除科举,至此,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潼南境内,书院设置甚多。最早的书院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(公元1818年),先后创建云龙、玉山、潜龙、集义、鑑亭、奎光、禹门、会川、朝阳、登云、龙翔、储英、育秀、天成、桂香、明月、仁和等十七所书院。这些书院均由地方开明人士集
资创办,部分在场镇、多数在乡村,主要任务是“造士”,使莘莘学子得以“上达”,或考取“功名”或修养德性,通达仁义,向上发展。光绪二十四年五月,清廷诏谕,改书院为学校,各书院相继改制。民国元年,在鑑亭书院成立县城“官立高等小学校”,清末民初,登云书院、朝阳书院、云龙书院改为公立高等小学校,储英书院、天成书院、玉山书院、汇川书院设为公立高等附设初等的两等小学校,其余书院或改为各所在场镇的公立初等小学校或停办。
潼南创办最早的书院是云龙书院。地址在古溪镇西今古溪小学处。清嘉庆二十三年,乡民在原兴会寨置田建正院,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,夏建寅等续募修抱厅两廊,光绪初年,匡明善捐田二十亩、张光年捐田六亩,宋家蒸、蒋季堃各捐银百两,书院规模扩大,光绪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改办高、初两等小学,民国四年改为古溪公立高等小学校,全年收入即田租三百元、公款提充七十八元,由里绅夏礼南、张联辉等倡办。
书院创办相对较早的书院还有三所,均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期。一是玉山书院,清嘉庆二十五年(公元1820年)开始创建,光绪三十一年改玉溪公立两等小学校,陈碩夫、梁含光等筹办,全年学款二百七十元,书院遗址在今玉溪场镇往玉溪中学方向原煤建站处,现已成为街村民居。二是潜龙书院,清道光三年(公元1823年)创建,地址玉溪镇金堆寺,属今玉溪金堆社区,已无学校痕迹。三是集义书院,清道光元年(公元1821年)创建,地址今上和镇,光绪十三年(公元1887年)周龙山、屈蟠溪迁书院于太和场大禹庙侧,遗址在今上和中学。
潼南影响最深远、发展规模最大的书院是鑑亭书院。清道光十三年(公元1833年)12月开工修建于原梓潼镇西坡,“院舍仅老礼堂至面河木门间少许房屋,木门即为书院院门。”书院因靠近大佛寺旁南宋理学家魏了翁的读书台“鑑亭”而得名,该坡故名书院坡,其遗址在今潼南中学篮球场附近。咸丰四年(公元1854年)里绅蔡鸣谦、夏欣荣等募集资金扩建,在乡间置有学田,城内设有饼行,经费比较充裕。光绪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,由大佛、梓潼两镇士绅将书院改作高等小学校。民国元年,县治新设,成立“官立高等小学校”,鑑亭书院故产归县有,校长杨鼎新(公元1912-1916在任)等增修校舍,添建院门外两侧房屋,校门移至滨岩石框门,全年经费一千八九百元,由全县学务总机关“劝学所”拨支。鑑亭书院原有学田与饼行分别划归大佛与梓潼两初等小学校。民国13年,县教育运动会倡议设立初级中学,潼南县知事范志文聘请杨鼎新为筹备主任,同年9月,学校正式开办,定名“潼南县立初级中学”,校址设在鑑亭书院,当年招收新生100人,第一任(公元1924-1929)校长杨鼎新由中华民国四川省府任命。民国34年请准增设高中班,民国37年四川省教厅批准更名“潼南县立中学校”。1950年上期,潼南县人民政府决定,将民国29年创办的“私立潼光中学”及民国19年创办“潼南女子中学”并入潼南中学。1951年,潼南隶属川北行政区,川北行署主任胡耀邦发给时年25岁的袁明道“潼南中学校长”委任状。1952年,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,省政府又发给袁明道校长委任状。1953年,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定名为“四川省潼南中学校”,重庆成为直辖市后,学校于1998年按照要求更名为“重庆市潼南中学校”,199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潼南中学为重庆直辖市首批重点中学,学校规模逐步扩大,办学质量稳步提升。
书院遗址尚存,现在仍然有学校存在的有五所。除古溪小学云龙书院、上和中学集义书院、潼南中学鑑亭书院之外,一是天成书院,在卧佛镇,创建年代不详。光绪三十二年(公元1906年)改为高、初两等小学,解放后其遗存建成复兴小学,今为卧佛镇幼儿园。二是奎光书院,创建年代不详,在今卧佛镇月坝村,为复兴三村小学校。
书院遗址尚存,后来改做其他场所共有八处。玉山书院、潜龙书院之外有六处。一是汇川书院,创于清咸丰四年(公元1854年),在原三汇场,岁贡周明昱等募集修建,宣统元年(公元1909年)改设三汇公立两等小学校,全年收入现租公款约三百三十元,黎子超、郑炳馨等倡办。解放后小学迁址,书院为小渡区公所所在地。二是禹门书院,清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创建,地址在原复兴场大禹庙,后设为复兴乡医院。三是储英书院,清同治八年(公元1869年)由乡绅蒋承琦捐建,地址在原米心乡书湾。清光绪三十一年改设米心溪公立两等小学校,全年收入田土山林现租计三百三十九元,蒋次垣、蒋次方等剏办,解放后在此建立米心食品站,米心乡小学以关帝庙为依托发展壮大。四是桂香书院,清代中期兴建(具体年代不详),民国6年改为初等小学,在今五桂镇老街原敬老院处。五是龙翔书院,清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创建,地址龙德场,属今米心镇夏家社区,其基为樊、唐、李三姓捐施。民元年改设高、初两等小学。民国4年建龙德场公立初等小学,全年学款五十元,由陈灵芝等倡设。解放后,书院附近后坡为新华乡人民政府驻地,新华小学新建,其遗址今为唐姓民居。六是育秀书院,在原太平乡慈光寺,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97年)创建,民国2年改为初等小学,今属龙形镇檬茨社区,慈光寺尚存,香火旺盛。
书院曾经兴旺,可惜在不断搬迁中逐渐消失的有两所。一是朝阳书院,清同治五年(公元1866年)创建,地址柏梓镇,初名梓义书院,宣统二年(公元1910年)改办初等小学,民国2年改为柏梓公立高等小学校,年收学租九十七石,钱一百五十钏,里绅龙茂才、樊之鑑等筹设。民国18年学校迁观音寺,书院后来被拆毁。二是登云书院,清光绪六年(公元1880年)创建,地址塘坝场七村,今属塘坝镇龙珠村,光绪三十四年(公元1908年)改塘坝公立高等小学校,登云山全年收入约七百六十元,里绅王芝瑞、徐焕奎等倡办。民国13年学校迁于塘坝街上禹王宫,今禹王宫旧址为塘坝街村民居。
书院史料有载,但资料不详,遗址难以确定的有两所。一是明月书院,在崇龛镇,二是仁和书院,在花岩镇,二者均于清代中期兴建。
潼南书院的创建虽然以各地乡贤为主,但也与清朝政府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,一些地方官员出智出力,朝廷对贡献大、影响广者予以表彰鼓励,在当时形成了重学重教的良好氛围,出现建书院、兴学堂的繁盛景象。清嘉庆二十三年,为了在玉溪镇建玉山书院,当时的蓬溪知县吕肇堂亲自倡议主持,乡绅梁志泰、陈思典、魏仁泰、陈洪明、唐京佩等募集资金,至道光三年书院始成,光绪三十一年改为高初两等学校时,添自习室、会客所,规模逐步扩大。在原复兴场,为建奎光书院,义民张世文、张世守捐资修建外,还捐束脩膏火田四十亩,此举得到朝廷嘉奖,张世文奉旨奖予州判衔(从七品)。在原米心溪一带,为旌表士绅蒋承琦同治八年捐建储英书院,奏请朝廷同意,在同治十三年于米心书湾对岸花园村,奉“圣旨”修建占地面积六十平方米、四柱三间三楼的青石重檐“节孝坊”一座,对其“创置义田,建修书院,敦宗睦族,提携亲邻”等义举高度赞扬,议叙蒋公承琦六品职衔,该牌楼至今巍然挺立,旌表内容详实,碑刻字迹清晰,浮雕图案精美,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令瞻仰者赞叹不已。